close

戰爭片一直好萊塢熱門題材,緊湊的劇情、震撼的大場面總是能聚焦吸睛,看得熱血沸騰,但這些片重點大多是在感官的刺激而不是在劇情發展;而李安大導演拍起戰爭片反其道而行,儘管這次強打超厲害的「技術」,讓觀眾看起電影會覺得超真實,但大部分的時間著重在精神層面的探討,劇情片無誤。

當戰爭題材加劇情片,感覺不是悲慘就是悶,幾次預告片看下來總覺得電影很好睡,但想到是華人之光李安大師所導演的,據說為了這部電影的技術多等了幾年才完成,聽起來就是很用心,於是還是掏錢進戲院欣賞,必需說看完覺得整個讚,不是因為畫面多厲害而是整個片子給人的感受,但同時也為這部片票房捏一把冷汗,因為電影充滿種種對美國或戰爭的批判及諷刺,有看到報導說國外影評人毀多於譽,完全不意外阿,玻璃心不只臺灣有,不負責任的覺得看比利·林恩會讓部分美國人玻璃心碎滿地。

<以下有雷>

比利要當兵的動機不是榮譽心、或是愛國,簡單來說就是個衝動好弟弟,比利阿姊車禍重傷需要多次重建手術,比利阿姊男友無法接受正妹變醜就分手了,然後比利就去把砸阿姊前男友的名車,零零總總加起來要噴很多錢,而入伍減刑又賺錢,變成一個不得不的選擇,在同袍中有多少人也是因為「不得不」而站上戰場?!

戰爭本來就是把命在拚的,比利的長官在槍戰裡被擊中,看起來嫩嫩的比利突然變超神勇,不畏槍林彈雨衝出搶救長官,並且與敵軍貼身搏鬥而且把對方幹掉,雖然長官還是掛了,但這一切都被攝影機拍到,比利變成比美國隊長還紅的美國英雄,他與他的隊員歸國在全美「巡迴」接受表揚。

戰場vs運動場、歡樂的隊員vs憂鬱的比利、支持vs反戰,片中用了大量極端情境,突顯了比利內心的衝突與矛盾;比利出席無數活動接受國家表揚,比利在記者會上是場中最受注目焦點,比利回家家人感到驕傲於有榮焉,比利在球場上接受成千上萬的觀眾如雷掌聲,比利因為英雄的身分賺到一個啦啦隊美女女友,還幫他跟處男身分說掰掰,但比利越來越混亂,他覺得他只是做了他該做的事,為什麼人人把他奉為英雄?

造神不就是這樣?說到造神我們臺灣只有強而已,但當你不想成為被造的那位神的時,我想只有困擾。

比利的姊姊是片中關鍵人物,當然由暮光女來演很正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她點出比利矛盾及掙扎面,她懂她阿弟,儘管全家人把比利當作美國英雄,比利姊不客氣質疑伊拉克戰爭介入的正當性,並且發現阿弟不對勁(估計是創傷症候群),於是她不願意阿弟重返戰場(兩個禮拜巡迴演出後就要回伊拉克了),極力的安排及說服阿弟回頭,雖然最終失敗,但過程就是芭樂大催淚;比利下決定返回戰場時對比利姊說:我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能讓你為我感到榮耀(他知道阿姊不認同這場戰爭,邊講邊哭),然後比利姊說:你就是我榮耀之類的(跟著哭),是姊弟更是知己,比利姊雖然不願意卻依然尊重比利決定並給予祝福,手足情深大概就是這樣;至於為什麼比利要重回戰場?就某方面來說就是不得不的選擇。

表面上,比利與他的隊友們榮耀歸國受各方國人擁簇,但最後發現人們只是需要一個偶像;有個大富翁口口聲聲說他們故事激勵人心要改編成電影,但開給每個隊員的薪酬廉價到可憐;看球觀眾儘管嘴巴稱他們英雄,言談中充滿戲謔跟調侃;而最扯的是隊員們被邀請登臺表演結束後,舞台工作人員要拆台,不客氣的要他們滾,雙方動手動腳後被拉開,以為事情落幕,結果在居然在出口處要圍毆這群「英雄」;當然,對比利打擊最大的還是他啦啦隊女友,在要離別時比利開玩笑的說要逃離戰場(我想當時他確實決定要退伍),女友本來滿嘴甜蜜、捨不得神情瞬間轉化殭屍臉,丟出了一句:你不是受蔣勳的軍人嗎,怎麼可以不回去,比利只是尷尬笑,我聽了倒是整個火,說穿了你就是喜歡比利「英雄」身分,這個身分隨時可能會死,這個身分很久才能見面,不重要;比利意識到:沒了這個身分,還剩下什麼?

當比利跟隊友一班人要返回戰場時,有人幽默的說:這裡好可怕,我們還是趕快逃回戰場,就很諷刺但就是寫實。

這部片子說刺激不刺激,要大場面沒大場面,想煽情又不夠強烈,但跟著比利角度去經歷、去探索,很容易進到片中的世界,讓人被感動、也被激發許多想法,我想除了劇本好,李安大師的高明導演能力也是片子成功的原因,不管影評麼寫,我覺得是厲害的一部片,不得不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法蘭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